郭松民:評彩色版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:遇見真正的“諜戰”經典
時間:2021-10-13 00:02:46 來源:高度一萬五千米 作者:郭松民 點擊:
評彩色版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:遇見真正的“諜戰”經典
郭松民
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,是一部值得不斷重溫的好電影,它拍得非常美、非常純凈,也非常深情,既有有戰友情、同志情、也有愛情和父子情。
“新中國的前三十年,創作了很多優秀的經典影片,成為幾代人美好的文化記憶,今天所說的‘紅色經典’主要產生于這一時期。”
01
一聽到中國首部黑白轉彩色的4K修復版故事片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上映的消息,立刻就決定去看一看。這不僅是為了懷舊,為了重新找回少年時代觀看這部影片時那種興奮、溫馨的感覺,也是因為這些年來實在被各種各樣的“諜戰劇”倒了胃口,想再看一看真正的經典。
前天一大早,就來到了地處北京西郊的“中間藝術區”。很喜歡這個社區,這里有劇場、影院、露天電影場,還有咖啡館和餐廳,一連幾屆的北京國際電影節,我都在這里觀看了自己心儀的優秀影片。
走進影院前廳,看到墻上發黃的電影海報,忽然明白了電影院為什么能夠成為一個令人心往神馳的所在,因為這里連接著過去的好時光,也連接著充滿未知的未來。在這里,人們才可能超越凡庸的日常生活,讓心靈獲得自由。
02
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是在大躍進達到高潮的1958年拍攝完成并且上映的,帶有五十年代特有的朝氣和激情。
影片由林金編劇、王蘋執導,孫道臨、袁霞主演,以李白烈士的事跡為原型,講述了參加過長征的紅軍電報專家李俠潛伏在上海敵占區,用秘密電臺和延安保持聯系,最終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生命的故事。
“同志們,永別了,我想念你們!”李俠在被敵人抓捕前的那一刻,用電報向延安發出了最后一句話,同時鎮定地把密碼紙咽下——這一幕,當年觀影時令我熱淚盈眶,也成為終身難忘的記憶。
李俠的原型李白烈士,在上海解放前20天被大特務毛森根據蔣介石的直接命令殺害,當時北平正在籌組新中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,李白為首任郵電部長人選之一。
國民黨反動派在他們22年的黑暗統治中,殺害了無數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,這這些罪行至今仍沒有得到完全清算,他們的后人好像也忘記了,從來沒有聽說過從海峽對岸來的什么人去過龍華烈士陵園(李白就犧牲在這里)或雨花臺烈士陵園。
03
關于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的拍攝,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掌故——
本片的故事素材,是由我黨在秘密戰線具有傳奇色彩的領導人,著名的“龍潭三杰”之一李克農上將提供,參考了秦鴻鈞烈士、張困齋烈士的事跡,經過黃鋼藝術加工而成,因為是集體創作,所以片頭字幕的編劇名字是一個化名;
李克農一直留著標志性的胡子,在影片中,那位“任務的發出者”,即派遣李俠到上海執行任務的延安首長,也有點“特殊”地留著胡子,顯然,這胡子是有來歷的;
在遴選演員時,有人認為孫道臨的氣質只適合演公子、知識分子、小市民等,不適合演經過長征考驗的老紅軍、老八路。但解放前曾在國統區工作,接觸過地下工作人員的導演王蘋認為,孫道臨的眼神有一種讓人琢磨不透的感覺,這是長時間做地下工作的人才特有的眼神;
扮演軍統特務姚葦的王心剛劍眉星目,一臉正氣,一直扮演正面英雄人物,有人認為他很難轉型,連王心剛本人對演反派都不太有信心。王蘋憑著自己的導演經驗相信王心剛能夠演好這個角色,鼓勵他抓住這個機會開拓戲路;
有人認為袁霞不適合扮演何蘭芬。但王蘋認為,何蘭芬是一個質樸的上海女工,參加地下工作后,身份變了??杀举|變不了,而袁霞的氣質恰恰也很質樸,所以適合扮演何蘭芬。結果證明,袁霞的表演與孫道臨的表演珠聯璧合,為這部電影大大增色。
04
4K修復的經典老電影,果然令人耳目一新,看到了一些黑白影片難以引起注意的細節。
比如,李俠和戰友們在延安的橋段,他們的軍裝領子上,都有一塊長方形的印記,顏色比周圍要深,無疑那里曾經縫過領章。此時是1938年,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不久,他們都還穿著紅軍時代的軍裝,只是取下了領章帽徽;
再比如,李俠每晚在門窗關得嚴嚴的閣樓上發電報,上海的仲夏夜,閣樓之悶熱可以想見。黑白影片中,只能看到李俠用毛巾擦汗和何蘭芬為他打扇子,在彩色版的特寫鏡頭中,就能看到李俠額頭上沁出黃豆大小的汗珠。
諸如此類不同的細節,稍加注意還能發現很多,總之,彩色版使影片變得更加生動、人物更加鮮活、也更加逼真了。
新中國的前三十年,創作了很多優秀的經典影片,成為幾代人美好的文化記憶,今天所說的“紅色經典”主要產自這一時期。從藝術上說,很多影片達到了當下電影人仍然難以企及的高度,但由于技術的原因,這些影片只能在電腦或電視上看,影響了欣賞效果。如果對這些影片采用4K修復、黑白轉彩色的技術進行處理后進入院線放映,不僅可以使今天的觀眾重睹芳華,也會對中國的電影創作產生“鯰魚效應”。
這也算是一個建議吧!
05
今天的諜戰劇,有這樣幾個特征:
1、主人公都相當精英,獨往獨來,靠內心深處神秘不可言說的“信仰”支撐,誰都不相信,誰都不依靠;
2、相當“黑”,暗殺、投毒、誣陷……,無所不用其極;
3、總是用自己擁有的“資源”、“優勢”貼補組織,但總是受到懷疑和委屈,似乎黨和人民永遠都欠他們的。
但在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這部以真實的地下工作者事跡為藍本拍攝的電影中,觀眾看到卻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“諜戰”。
首先,地下工作的重中之重,在于動員和組織敵偽統治區的群眾,也就是說,群眾工作才是地下工作的重點。
李俠到了上海后,接受的第一份延安重要電報,就是毛主席揭露蔣介石投降陰謀的文章,這篇文章被地下黨印成傳單在劇場、街頭散發,有力地遏制了國民黨的投降傾向;
其次,優秀的地下工作者,從來都不是孤軍作戰,他們總是能夠從組織那里獲得幫助和支持。
李俠到了南京,言談舉止都習慣性地流露出軍人氣質,地下黨的領導老孫(邢吉田 飾)提醒他,“你這個樣子,到了上海用不了幾個小時就會出問題”,幫助他迅速適應新的身份,很快成長為一個老練的地下工作者。
李俠被日本特高課伙同汪偽的特工總部抓捕后,老孫又指示用李俠的波長、呼號繼續拍發電報,迷惑敵人,最終使敵人誤以為李俠是“重慶分子”而將其釋放。
組織是安全感和信心的來源,而不是今天諜戰劇中的“干擾性”因素,這才是當年地下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決定性原因。
依靠少數精英搞“諜戰”,說到底是剝削階級搞“地下工作”的方式,因為受階級利益的局限,他們不敢也不可能發動群眾。無產階級的地下工作則剛好相反,動員和組織群眾才是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(當然這并不意味排除其他工作)。
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不追求刺激感官的“驚悚”,而是著重挖掘地下工作的政治性,使觀眾看到了地下工作本真的一面。
06
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中,一些細節處理得也非常專業。
比如,地下黨員白小姐本來要到四樓和老孫接頭,但她看到電梯里有日本特務,為了不暴露自己和老孫的關系,就改口說到十四樓,等到電梯到了十四樓后,她改乘另一部電梯下到五樓,再走步梯下到四樓。這樣一來,所有電梯里的人,包括電梯員都不知道她真正去了幾樓。
影片中的有些閑筆也很有意思。比如,老孫的公開身份是精神科醫生。當白小姐走進他的候診室時,剛好一個女病人從診室出來,邊走邊念叨,“我老聽到有人罵我,他們罵我丈夫是漢奸,罵我是漢奸婆,罵我兒子是漢奸崽子……”
觀眾看到這里,通常會會心一笑。漢奸背叛了祖國,就不可能不被萬眾唾罵,這個漢奸婆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精神失常了。
王心剛飾演的軍統特務姚葦,是影片中的另一個亮點。
姚葦是被軍統派到上海搞“地下工作”的,被日本特高課抓捕之后,熟諳國民黨特務心理的中村,命令帶他去看李俠受刑。李俠遭受的酷刑,沒有使李俠屈服,卻讓姚葦嚇破了膽,再加上他發現蔣介石、戴笠都在和日本勾勾搭搭,協商投降條件,很快就心安理得地當了漢奸。
姚葦的一番話,頗能反映當時在上海、南京一帶落水當漢奸的國民黨軍政人員的心理——“如果盟軍獲勝,我們就是地下先遣軍;如果日本人獲勝,我們就是功臣”。腳踩兩只船,只求茍活做亡國奴,但又自鳴得意,可悲復可恨!
《永不消逝的電波》,是一部值得不斷重溫的好電影,它拍得非常美、非常純凈,也非常深情,既有有戰友情、同志情、也有愛情和父子情。
李俠是一個幸福的人,在國破家亡的年代,他選擇了共產黨,找到了方向,并由此擁有了一群溫暖的戰友,他把這種溫暖也傳遞給了何蘭芬,第一次被捕,李俠以為自己出不去了,就對蘭芬說,“如果你能夠出去,就好好生活!”李俠犧牲了,但他發出的電波永不消逝,今天仍然令我們感動,給我們力量!

微信掃一掃,進入讀者交流群
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網站立場。
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,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-----http://www.gsm-iran.com/wzzx/djhk/wypl/2021-10-12/71746.html- 紅色文化網
